肿瘤科普丨于金明院士:揭秘“治癌神器”,让更多患者用上尖端放疗技术
从质子到重离子,再到最近备受热议的硼中子,这些最新的放疗技术到底适用于哪些肿瘤患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于金明用通俗易懂的比喻揭开了这些尖端放疗技术的神秘面纱,并围绕“防癌筛查”“癌症与遗传基因”“饿死癌细胞”等话题,一一拆解那些关于癌症的认知误区,分享真正有效的防癌抗癌“冷知识”。
记者:“让患者在家门口接受国际最先进的医疗服务”一直是您的梦想。2023年11月,山东省质子中心正式投入临床,让梦想照进现实。目前整体治疗情况如何?从临床情况来看,质子治疗对哪些肿瘤治疗效果更为明显?
于金明:质子治疗一直被称为放疗领域“皇冠上的明珠”。从疗效来看,质子治疗一方面可以显著降低放疗引起的各类急、慢性并发症,提升放疗安全性,给患者更好的疗后生活质量;另一方面,由于保证了照射安全,每次照射剂量的加大,不仅提高了对肿瘤的控制,也通过对淋巴系统的保护潜在提升了患者整体免疫系统的抗击肿瘤水平。因此,质子治疗对于复杂位置肿瘤尤其是儿童肿瘤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截至目前,山东省肿瘤医院的质子系统已累计治疗患者超过1600例,单日平均治疗达110人次,最高达120人次,其中以颅脑、头颈部肿瘤和胸部肿瘤为主。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儿童肿瘤患者目前已累计治疗了150例,约为总数的1/10。
记者:山东省肿瘤医院的重离子项目已获批国家配置证,预计2026年年底投入临床。重离子与质子治疗有何区别?哪些肿瘤类型可能更受益于重离子?
于金明:质子和重离子射线进入人体后,都有“布拉格峰”这样一个独特的物理特性,也就是说,在射线进入人体后,只有少量的能量损耗,在到达一定深度后,能量迅速释放,随后快速衰减并消失。能量释放的走势犹如平地出现了一座山峰,称为“布拉格峰”。我们通过调整质子和重离子的入射能量,让“布拉格峰”在肿瘤位置爆发,从而保护入射路径上肿瘤前后的正常器官。质子、重离子就像钻地导弹,可以实现对肿瘤的精确打击,减少误伤。
重离子和质子的差异,主要在于其粒子重量差异,表现为对肿瘤细胞更强的打击力度。因此,重离子照射的总次数更少,通常整个疗程仅需十几次照射即可完成。另外,对于骨肉瘤、乏氧肿瘤等,对光子、质子束不敏感时,可以选择重离子照射来提升疗效。
记者:中子治疗也是一项先进的放疗技术,被称为“细胞刀”,可否通俗地介绍一下其原理?相比于质子、重离子技术,其优势又体现在哪里?目前中子项目的进展情况如何?
于金明:中子治疗,全称是“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硼是一种无毒无害的元素,可以随着肿瘤细胞的药物一起注入人体。硼元素被肿瘤吸收后,一旦受到中子射线的照射,可以发生物理反应,释放出可以杀灭肿瘤细胞的射线。而该射线的射程仅有一个细胞的长度,达到只杀灭肿瘤细胞而不损伤周围正常细胞的效果。因此,BNCT技术也被称为“细胞刀”,它如同在人体内注入了一群身背炸药包的敢死队员,他们抱住肿瘤细胞后,静待中子击中自己,杀灭其附着的肿瘤细胞。
截至目前,我院BNCT系统已经完成了设备签约、机房设计等准备工作,机房区正在施工,设备生产也在按计划推进。预计将于2026年进行设备安装调试。
记者:今年5月,山东省肿瘤医院成功引进国内肿瘤医院首台光子计数CT,这也是山东省首台,标志着我省在高端医疗影像设备领域又迈出了重要一步。可否通俗地介绍一下这一设备的技术优势?
于金明:光子计数CT是CT技术的革命性升级,比传统CT更清晰、更精准、更安全。它采用碲化镉半导体探测器,就像给医生装了“分子显微镜”。与传统CT不同,它能直接读取每个X光光子信息,避免信号失真。好比传统CT只能听雨声、估雨量,而它能数清每一滴雨。这项技术使辐射降低10倍,分辨率提高5倍(达110微米,约头发丝粗细),突破了传统CT的极限,尤其对4mm以下小结节、早期肿瘤等能呈现更清晰的图像,改变了传统放疗模式,为肿瘤早筛和治疗带来了革新。
记者:当前我国癌症总体5年生存率为43.7%,虽然整体呈现上升态势,但这一数据仍不理想。您常说,对于肿瘤患者而言,最佳治疗时机仅有一次,而且早期癌症患者初次治疗非常重要。早期治疗对生存率的影响有多大?
于金明:之所以说肿瘤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有且仅有一次,是因为在癌症早期阶段,肿瘤体积小、局部扩散少,这时进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治愈率。等肿瘤持续发展出现远端转移时再进行打补丁式的治疗,治疗难度和复杂性会大大增加,同时患者的整体预后也会变差。
多项临床研究的数据显示,早期治疗的肿瘤患者5年生存率远高于晚期患者。例如早期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接近90%,而晚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则不足20%。类似的趋势也适用于肺癌、结直肠癌等其他癌种。因此,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提高肿瘤患者生存率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积极推动早期筛查和精准治疗,不仅可以提升患者生存期,还能减少因治疗产生的经济负担和身体痛苦。
记者:早在2020年初,山东省肿瘤医院就开展了由您领衔的MDT探索,开创了肿瘤多学科诊疗的“山肿范式”,这一模式如何具体提升肿瘤治疗效果?为何说“规范诊疗是患者的生命线”?
于金明:就像刚才所说,肿瘤患者的最佳治疗时机有且仅有一次,如果因为诊疗不规范而错失治疗良机,那么患者要面临的将是更重的病情和更多的诊疗负担,所以说规范诊疗就是患者的生命线。如何通过规范诊疗来牢牢抓住这仅有一次的最佳治疗时机,让患者少花钱、看好病,我想山肿给出的答案就是多学科诊疗,即我们常说的MDT。
MDT的特点在于可以规避各种不规范诊疗行为,并充分发挥各个学科优势,内科、外科、放疗、影像、病理等多个学科的专家坐在一起深入讨论,根据患者病情“量体裁衣”,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自2020年3月4日以来,山东省肿瘤医院创新性开展了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专家,全覆盖、无死角的免费会议MDT。5年来,已累计为三十余万例患者提供了同质化、规范化、高端化的诊疗服务。近期,我们已经连续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多篇文章,均用有效数据证实了经MDT的患者疗效和生存质量远高于未经MDT的患者,这也大大增加了我们推行MDT的决心和信心。
记者:普通体检与防癌体检有何区别?不同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的人群应如何定制筛查方案?例如年轻上班族与老年人各需关注什么项目?
于金明:普通体检主要涵盖一些基础的检查项目,如血常规、尿常规以及B超等等,用于评估整体健康状况,但早期癌症若没有明显症状,常规体检难以发现。相比之下,防癌体检也称为肿瘤精准筛查,是专门针对癌症早期发现和癌前病变的筛查。它在普通体检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专门针对肿瘤的筛查项目和技术,例如肿瘤标志物检测、PET-CT等高密度影像检查,特殊检查如乳腺钼靶、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检测等。
人群不同,患癌风险不同,筛查项目也会不同。例如50岁以上的男性需要定期进行前列腺癌筛查,而长期吸烟者就需要定期进行肺癌筛查。对于年轻的上班族,虽然患癌风险较低,但作息不规律、饮食不均衡、久坐不动等也容易引发各种健康问题。这一人群除常规体检外,还可以考虑加做胃肠道的筛查,如粪便潜血试验等。对于老年人,随着免疫力逐渐下降,癌症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增高。此时,防癌体检的重点应该放在肺癌、胃癌、结直肠癌等高发癌症上,通过肿瘤标志物检测、CT、胃肠镜等更加准确的检查方式,及早发现潜在风险。
记者:大众常担心“家族有人患癌自己必得癌”,哪些癌症真正与遗传相关?如何科学识别家族中的遗传性癌症风险?普通家庭能否自我初筛?
于金明:家族史确实是某些癌症的重要风险因素,但并非所有癌症都由遗传引起。我们所说的遗传性癌症通常由特定的基因突变导致,这种突变能够遗传给后代。最典型的例子包括乳腺癌、卵巢癌和结直肠癌等。例如,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女性,乳腺癌的终生风险可高达60%~80%。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林奇综合征(HNPCC)等遗传病症的人群结直肠癌发病风险更高。尽管如此,癌症的发生也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家族史并不意味着必然患癌。
识别家族中的遗传性癌症风险,需要详细了解家族病史,特别是癌症的类型、发病年龄等。如果家族中有多例早发性癌症,尤其是乳腺癌、结直肠癌等,建议及时咨询和告知医生家族中癌症病例、发病年龄等信息,向专业机构咨询是否需要进一步筛查。
记者:“饿死癌细胞”的说法仍流传甚广,肿瘤患者为何反而需要高蛋白饮食?营养支持如何影响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于金明:首先必须明确一点,“饿死癌细胞”这个说法是不科学的。癌细胞有一个特性:无论身体是否处于饥饿状态,它们都会疯狂掠夺养分来维持自身生长,因此身体长期处于饥饿状态时,受影响最大的是正常组织和器官,而不是肿瘤。与之相反,患者应该保证充足的蛋白质和各类营养摄入水平。
首先,充足的蛋白质和各类营养可以保障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与依从性。抗肿瘤治疗,无论是大手术、精准的放疗还是密集的化疗,对身体都是严峻挑战。良好的营养状态能显著提升患者的体能和器官功能。这意味着患者更能耐受治疗的副作用,减少治疗中断或剂量打折的风险。
其次,充足的营养可以降低并发症风险,加速康复。营养状态好的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更快,放化疗带来的腹泻、黏膜炎等不良反应的严重程度也会更低。另外,充足的营养可以维持身体机能,提升生存质量与远期预后。科学、积极的营养支持,特别是足量优质蛋白的摄入,是延缓甚至逆转肌肉流失的关键武器。维持住肌肉量,有充沛的体力,才能更好地参与康复锻炼,形成良性循环。因此可以说,营养支持是抗肿瘤治疗不可或缺的支柱之一。
门诊预约
挂号科室:山东省肿瘤医院院士门诊
坐诊时间:每周二、周三、周四上午(以医院信息为准)
搜索山东省肿瘤医院微信公众号或小程序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