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科普】发现“肺结节”别慌!科学应对是关键
在我国,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ⅢA-ⅣB期肺癌5年生存率不足36%,而Ⅰ期肺癌5年生存率可达77%~92%,因此早发现、早干预至关重要,“肺结节”正是肺癌早期的重要信号。近年来,随着大家体检意识的增强、薄层CT及肺结节识别AI软件的广泛应用,“肺结节”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家的CT报告中,使得大家过度慌张,引起了不必要的焦虑及过度医疗,但是“肺结节”并不意味着就一定是肺癌。因此,对肺内结节及时发现并准确定性、给予及时干预是提高肺癌生存率、改善预后、避免过度医疗的重要措施。
什么是肺结节?
肺结节是指影像学上的实性或亚实性(磨玻璃、混杂磨玻璃、部分实性)阴影,其长径≤3cm,局灶性分布,形状呈类圆形,密度较肺实质增高;分为孤立性(单个)和多发性(多个),多无明显症状。多数结节是良性的,仅少数可能癌变。
怎么界定高危人群?
专家共识推荐将年龄≥40岁且符合吸烟史(吸烟指数≥400支/年或20包/年)、环境因素、职业暴露史(长期接触石棉、铍、铀、氡等有害物质)、合并一项及以上慢性肺部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弥漫性肺纤维化或肺结核)、恶性肿瘤史或肺癌家族史(尤其一级亲属家族史)上述危险因素之一者定义为肺癌高危人群。此外,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即便戒烟超过15年,肺癌风险仍高于不吸烟者;二是被动吸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的人患肺癌的风险同样很高。
如何筛查肺结节?
在影像学检查中,最准确的是低剂量螺旋CT(LDCT),相较于胸片(X光)更灵敏,能发现更小的结节,还能减少辐射伤害。推荐高危人群每年做1次LDCT筛查,但普通人群不要盲目跟风检查。
查出肺结节,该如何处理?
临床中,直径小于5mm结节的称为微小结节,通常为良性;直径5-10mm的是小结节,或由肺炎等良性病变引起,需进一步观察;直径在10-30mm之间的结节,恶性风险大幅增加。查出结节后,最常见的建议是“随访观察”,不是不管,而是通过定期复查CT看结节有没有变化(变大、变实、增多),再决定下一步。当我们的CT报告单上报结节时,我们经常会看到Lung-RADS-3类、4X类等相关术语,那么我们接下来该如何处理呢?
Lung-RADS 1类:12个月LDCT复查。
Lung-RADS 2类:12个月LDCT复查。
Lung-RADS 3类:6个月LDCT复查。
Lung-RADS 4A类:3个月LDCT复查;实性结节或实性成分≥8mm时可考虑PET/CT检查。
Lung-RADS 4B、4X类:胸部平扫或增强CT检查;实性结节或实性成分≥8mm时建议PET/CT检查;活检和/或进一步临床评估;处理依据临床评估、患者意愿以及恶性风险。
发现恶性结节怎么办?
早期肺癌首选外科手术根治,创伤小、恢复快,很多人术后能正常生活。如果心肺功能不好,没法做手术,还可以选立体定向放射治疗,也能达到手术效果。
最后,要提醒大家3件事:
1.不要盲目“一刀切”:不是所有结节都要手术,很多良性结节随访观察就可以,过度手术反而伤身体。
2.不要频繁复查CT:按医生建议的时间查,比如每年1次或3~6个月1次,频繁查会增加辐射风险。
3.不要自己查资料“对号入座”:网络上的很多健康科普信息真假难辨,听到有人讲“磨玻璃结节就是癌”便开始恐慌,每个人的情况都是不一样的,一定要听医生的专业判断。
总之,发现肺结节不要慌,肺结节不是“洪水猛兽”,而是肺癌早期的“预警信号”,高危人群定期筛查,查出后科学随访,遵医嘱治疗,就能有效守护自己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