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担当作为,狠抓落实,今年山东这么干!
人民网济南2月11日电 2月11日(正月初七)上午,山东省“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工作动员大会在济南召开,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发表讲话。
刘家义就如何担当作为、狠抓落实讲了5个方面的意见。一是转变作风,扑下身子抓落实。二是鼓足干劲,振奋精神抓落实。三是加强学习,提高本领抓落实。四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抓落实。五是严明纪律,步调一致抓落实。
干事没激情咋破?问自己四个“有没有”
当前,山东省正处在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关键时期,更需要一往无前的奋斗精神和充沛顽强的斗争意志。作为一名领导干部,当自己负责的工作不落实、落实不好的时候,一定要反观自己在不在状态,自问四个“为什么”。
一问自己有没有追求卓越的境界?给自己设定什么样的工作目标,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同样一项工作,是争创一流,还是满足于过得去,结果截然不同。目标定位低了,即便看上去落实了,也只能是一种“低水平”落实。
二问自己有没有迎难而上的担当? 落实就要担当,干事就会得罪人,有时既要受累,还要受气,甚至受罪。拿经济工作“六稳”来说,哪一“稳”不需要攻坚克难?有的同志遇到问题,往上交、往下压、往外推、往后拖,导致一些工作“空转”,根子就在于缺乏担当。
三问自己有没有一抓到底的激情?领导干部一时有激情不难,碰到难题之后,更能识出“烈火真金”。同样是打“三大攻坚战”、拆违拆临,有的“大干作小难”,有的“小干作大难”,还有的“不干老作难”,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激情。
四问自己有没有常抓不懈的执着?很多工作需要持续抓、反复抓,像正风肃纪、社会治理,要有钉钉子精神,一锤接着一锤敲。如果没有持之以恒的韧劲,很容易半途而废。
之所以问这几个问题,因为境界决定干事的层次,担当彰显干事的胆识,激情折射干事的气魄,执着反映千事的定力,这些都源自坚定的信仰信念信心。具备了这种精神状态,没有办法可以找到办法,没有能力也能提高能力,落实也就有了内在动力和基本前提。
良好的精神状态,既靠自觉内生,也靠环境催生。一个地方、一个部门最好的状态,就是让干部置身其中,如同进入一个“强磁场”,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变“催着干”“推着干”为“争着干”“比着干”。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有责任创造和推动形成这样一种局面。
告别文山会海山东今年各级会议、简报、发文量至少减1/3
今年山东各级会议数量要减少1/3以上,各级简报要压减1/3以上,各级制发文件数量要减少1/3以上,基层上报的报表材料一律压减1/2以上。
提倡山东各级多开短会,能现场办公解决的事情一律不开会,发短文,严格控制各种总结和报告,让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腾出更多精力抓落实。
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凡没有结合本地实际的具体措施,原文转发执行即可。不能费时费力照抄照搬,只将“全国”“全省”改成“全市”“全县”,搞“上下一般粗”。文件要务实管用,除事关长远和全局发展规划外,原则上不得超过3000字。
提倡发短文,不发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文件;凡能通过媒体公开发布的,一律不再发文。严格行文规范,各部门不得向下级党委政府直接行文。
大胆用 “李云龙式”干部 组织考察设“落实力”评价
要大胆使用《亮剑》中“李云龙式”的干部。这类干部推荐时,即使“得票”不最高,也要为他们撑腰鼓劲,放到重要岗位,让他们脱颖而出,为山东多造就一些攻坚克难的闯将、干将。
“李云龙式”的干部政治可靠、对党忠诚、能打胜仗,但不见得受个别领导“待见”;敢抓敢管、敢于碰硬,但容易“得罪人”;直来直去、个性鲜明,可能会被认为“不灵活”、“不成熟”。
今天起,组织部门考察干部,要设置“落实力考察评价”项目,对善抓落实的干部,要给予特别关注。重点考察干部干了哪些真事、大事,干了哪些群众赞赏的实事、好事,解决了哪些过去遗留的硬事、难事,在干事过程中发挥了什么作用、显示了什么才干,群众怎么评价等。要大胆使用在基层扎实历练、在吃劲岗位和艰苦地区经受磨练、表现优秀的干部。尤其是在关键时刻、重大任务、突发事件、斗争一线面前豁得出来、冲得上去的干部。让担当有为的干部有平台、有空间、有盼头、有奔头。对于那些不敢担当、不抓落实、贻误发展的干部,不换思想就换人,不负责就问责,不担当就挪位,不作为就撤职。
山东各级要“奖惩分明”,激昂干劲,要激励先进、鞭挞落后,大张旗鼓表彰奖励担当负责、狠抓落实的单位和个人。山东省委、省政府将加大表彰力度,省委组织部、人社厅创设“攻坚克难奖”“勇于创新奖”等;对重点工作、重大项目中做出突出贡献的,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现在,基层仍有“等靠要拖”现象,遇事“等”上级的意见,“靠”上面推着干,“要”条件讲价钱,能“拖”则拖,好像工作与己无关。各级都要“瞪”起眼来,拉下脸来,坚决予以克服和纠正。对任何工作,都要有功论功、有过追过,奖章要挂在具体人“胸前”,奖金要发到具体人手里,板子要打在具体人“身上”。
要“容错纠错”激励担当。按照“三个区分开来”的原则,建立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的责任分担制度。有些担当任事的干部,往往冲在前面,因无意过失绊倒了、摔了一身伤,如果再被打上几板子,既不近人情,又挫伤了积极性。不能让好干部流血流汗又流泪,这是上一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应有的担当。各级要正确使用“问责”手段,不能搞“泛化问责”,绝不允许用问责代替管理、以问责推卸责任,防止“洗碗效应”,避免“干事多出错多、不干事不出事”的逆向惩罚。对被问责的干部不能“一棍子打死”,要根据表现和业绩,符合条件的要大胆使用。
这类干部推荐时,即使“得票”不最高,也要为他们撑腰鼓劲,尤其是在关键时刻、重大任务、突发事件、斗争一线面前豁得出来、冲得上去的干部。山东省委、省政府将加大表彰力度,省委组织部、人社厅创设“攻坚克难奖”“勇于创新奖”等。
领导干部如何善谋?省委书记讲了两个案例
在讲到领导干部如何提高“善谋”的本领时,刘家义不仅讲了诸葛亮“草船借箭”、赵括“兵败长平”、马谡“痛失街亭”的历史典故,还跟大家分享了海南蜈支洲岛保护性开发和曲师大“中国教师博物馆”项目的现实案例。
刘家义说,决策是落实的起点,很多工作是从脑子里先“开局”,没有几把刷子是不行的。领导干部应当比别人看得远一点,这需要把握规律和趋势。
他强调,有的同志抓工作,总是强调没人、没钱、没资源,如果什么条件都具备了,还要领导干部干什么?诸葛亮“草船借箭”,借的是天地之势,借的是时空转换;赵括“兵败长平”、马谡“痛失街亭”,败在“空谈误国”,败在“纸上谈兵”。海南有个蜈支洲岛,面积不到2平方公里,短短两三年就打造成5A级景区,年门票收入超过3亿元。我省沿海无人岛屿有500多个,是不是可以在保护性开发上做一些探索。最近,曲师大策划了“中国教师博物馆”项目,得到了教育部肯定和支持,这件事就很好。
刘家义说,“善谋”要集思广益,决策环节参与面越大,越有利于形成共识、推动落实。省委确定,研究经济工作的某些专项会议,要邀请企业家、商会代表参加;凡民生决策,尽可能多请群众代表参与;凡专业决策,尽可能多请专家学者参与;凡社会治理决策,都要进行风险评估;凡公益性决策,原则上要实行公开“听证”。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增强“开门决策”意识,逐步实现制度化。